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(記者 孫自法)聚焦人工智能(AI)迅猛發展帶來的聚焦暨科舉行無處不在的影響,以“AI for Science,人工AI for Good”為主題的新年學人“2025新年科學演講暨科學四十人圓桌”活動,1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中關村舉行。科學
科學四十人圓桌環節聚焦“AI去往何方”進行研討。演講圓桌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本次活動由科學公益機構北京市海淀區智識前沿科技促進中心(智識學研社)聯合《知識分子》《賽先生》《墨子沙龍》共同主辦,活動包括特別致辭、聚焦暨科舉行新年科學演講、人工科學與藝術、新年學人科學四十人圓桌、科學閃電發言等環節。演講圓桌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活動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出席并作特別致辭指出,聚焦暨科舉行人工智能是人工更加造福于人類、還是新年學人會帶來災難?怎么樣從一開始就給人工智能植入善的基因?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。同時,看清楚人工智能將向何處去,還需要科學技術有更大作為。
新年科學演講環節由大灣區大學講席教授、《知識分子》總編輯夏志宏主持,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毅、亞馬遜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崢分別演講。
馬毅在演講中認為,自然界生物的起源與進化、人類文明與科學的發展,都是智能機制起作用的結果。他給出智能的定義是:一個智能的系統必須具有自主改進和增加自身知識的機制。他還提出,沒有理論的智能,就如同“一群盲人在玩一個黑盒子”。此外,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統其實只是做了數據壓縮而已。
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、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主持科學四十人圓桌環節,與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、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高毅勤,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黃民烈,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、科學探索獎得主王光宇等一道,圍繞“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給科學研究帶來范式革命”“該如何力保人工智能向善”議題,展開深入研討。
周忠和院士主持“閃電發言”環節。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“AI是人類的一面鏡子”“通用人工智不可解釋,需要專注人工智能治理”“AI會不會抑郁”“AI生成的被污染信息如何清理”“AI使人類更自由、互信還是相反”“我們和AI是什么關系”……在中國科學院院士、《知識分子》總編輯周忠和主持的閃電發言環節,參加活動的代表現場發表觀點、提出問題,引發熱烈討論和互動交流。(完)